【系列照片】
第二名:陳焯煇/端傳媒
主題名稱:
系列照片B 《 蔣介石像,站在轉型正義的台灣》
主題說明:
一道幽靈站立在轉型正義的交界。解嚴35年後,蔣介石的銅像依舊遍佈台灣,於學校、廟宇、公園、廣場、軍營、大街小巷,昔日威權統治的遺跡,以不同姿態融入城市日常景觀。
政治銅像的豎立,除了紀念,象徵執政者權力與意志的延伸。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掌權多年,生前死後,台灣各地豎立大量個人銅像。據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統計,2021年,扣除慈湖雕塑紀念公園的兩蔣塑像,單在公共空間的兩蔣塑像及遺像共計966個,當中蔣介石塑像共830個。蔣像的神貌、衣著、姿態、銅像之高度都有一定繩準,例如,行政院在1975年5月頒布《永久紀念總統蔣公辦法》:“銅像之神貌應充分顯示 蔣公慈祥、雍容之神貌,並蘊含大仁、大智、大勇、堅毅、樂觀之革命精神,與至誠、博愛、愉快、生動之神情。”
台灣由威權時期過渡到民主社會,剛踏上轉型正義的道路。轉型正義就是對過去獨裁統治行使的不公義行為作彌補,還原真相,撫平歷史傷痕,幫助受難者討回公道,重建社會信任。將於五月底解散的促轉會,2018年起推動台灣的轉型正義,包括清除公共空間的威權象徵。隨著兩蔣逝世,台灣解嚴,大眾對銅像的放置存疑,部分被移送,集中在慈湖紀念雕塑公園,蔣介石的陵寢旁。過去,民間曾多次發生破壞蔣像行動,譬如中正紀念堂的蔣像遭獨派人士潑紅漆,國立政治大學蔣像遭學生斷馬腳等。
任期將滿,促轉會清除威權象徵的進度不如理想,各機關不配合處置威權象徵的理由,多半認為不具威權意義,而選擇維持現狀。但縱觀各地轉型正義的經驗,路漫漫其修遠,它的一小步,使在不同國度裡受政治壓逼的人,多一分“歷史將判我無罪”的希望。
系列照片B-01 2021年10月2日,苗栗,一間荒廢的廟宇。
系列照片B-02 2022年5月7日,新北三重。
系列照片B-03 2021年9月14日,台灣桃園龜山,一台蔣介石像安放在一座寺廟内。
系列照片B-04 2022年5月23日,桃園大溪公園。
系列照片B-05 2021年10月6日,台中的遊樂場。
系列照片B-06 2022年9月25日,台北一所大學的禮堂。
系列照片B-07 2022年9月19日,花蓮玉里的國中。
系列照片B-08 2021年9月19日,桃園慈湖雕塑紀念公園。
系列照片B-09 2022年5月24日,台北一間食店。
系列照片B-10 2022年5月13日,北投的國小。
系列照片B-11 2022年5月27日,宜蘭大溪。
系列照片B-12 2021年4月24日,台北中正紀念堂。